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0371-60209186
發布者:超級管理員 ?? 發布時間:2022-07-14 10:56:14?? 瀏覽量:670
十年前,沒有“數字鄉村”概念,“農業信息化”還是一個新潮的詞語,農民們不明白這是什么意思,也不明白種田和電腦、手機能有什么關系。
十年后,南京市數字農業農村工作已經走在江蘇省前列,浦口區、溧水區分別入選國家、省級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名單。7月6日,江蘇省數字鄉村發展大會在南京召開,同步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南京)智慧農業博覽會上,農情檢測診斷儀器、自動投喂飼料無人船、價格監測分析大數據平臺等一系列智能化數字化設備、系統紛紛亮相,手機、電腦等已經成為農民們的“新農具”。
十年間,南京從農業信息化走向數字鄉村,科技含金量更高、智慧農業產業鏈更長、科技輻射面更廣,改變了農業的生產方式、農村的治理方式、農民的生活方式,為鄉村振興插上“數字翅膀”。
手機“慧”養殖“慧”種田,打造智慧農業應用場景
小暑剛過,20畝的蟹塘水面和大地被烈日蒸烤,風都是熱烘烘的。高淳區陽江鎮孫鴻翔一家是養螃蟹老手,他知道夏季高溫期間是養螃蟹的重要階段,氣候多變,水溫較高,底質惡化、水質富營養化等現象容易變得嚴重,對螃蟹的生長影響很大,增氧是主要的緩解辦法。“十年前,大熱天里我們要在水邊觀察水體,憑借經驗來判斷是不是需要增氧。”
孫鴻翔打開手機告訴記者:“現在可不用了,坐在家里打開手機就可以看到溶解氧濃度,低于固定數值就會自動啟動增氧裝置,省心又省力,關鍵是比經驗判斷要精準。”今年,孫鴻翔的裝備還要再升級,水質監測范圍擴大到氨氮、pH值等多項參數,水質監測將更全面、精準。“電腦探測可比經驗要靠譜得多!”
螃蟹養好了,賣出好價是關鍵。以前每到螃蟹上市季,孫鴻翔和家人總是幾乎每天四處打聽市場行情。“市場信息不透明,就怕賣不出好價格。”而現在,依托高淳固城湖螃蟹品牌打造的價格監測平臺,蟹農們有了直觀、全面、權威的價格參照。上市季他都是天天盯著公眾號發出來的各地價格信息來調整零售價,還能根據去年的行情、最近的趨勢來做預估。
不僅是水產養殖,糧食種植也走上智慧農業之路。在本屆智慧農業博覽會南京農業大學智慧研究院的展區,記者看到一架四輪的作物生長監測診斷儀。工作人員郭彩麗介紹,這個機器可以在田間采集農作物生長的數據,包括作物高度、葉面積指數、土壤溫濕度等,相對于傳統的固定點位的傳感監測方式,自走機器式采集更加靈活、精準。“我們的系統會根據當前監測的情況為生產提供更加細致、精準的方案,避免人工經驗式管理,節肥節水,實現定量化、數字化種田。”
手機里養螃蟹、數字化種田,這些新鮮事已在逐漸普及。發展智慧農業,南京多方面發力,聚焦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精品園藝、健康養殖等主導產業,推動環境調控、動植物本體感知、精準飼喂、病害監測預警等技術產品在產前、產中、產后的應用。每年新建應用示范點20個左右,累計建成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點100多個,用農業傳感器、農業機器人、農業智能裝備等技術實現傳統農業生產工具的轉型升級,實現節本增效,助推農業走向現代化。
農業產業鏈轉型升級,“無人化農場”乘風而來
智慧農業應用場景的疊加,促成全產業鏈的轉型升級,也讓無人農場越來越近。
今年70歲的時西福,跟農業打了一輩子交道,親眼看著農業生產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20年前,都是依靠人力種田,不僅勞累辛苦,而且靠天吃飯,還時常吃不飽。”與一般農民不同,他對新技術新裝備格外敏感。他的糧食基地曾是南京市首批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點之一,機械早就成為主力軍。
今年6月,浦口湯泉農場,設定參數后,旋耕機、收割機、插秧機等設備自動開始作業,無需人為干涉。“種田還能沒人?”這在十年前,時西福想都不敢想。今年年底前,我市將在江寧等五區分別示范建設1個以上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實現稻麥輪作耕、種、植、收四大關鍵環節的全程無人化、自動化作業,這意味著無人化農場將正式到來。
南京市還在進行超前一步的探索。南京市農業裝備推廣中心與在寧科研院所、企業共同合作申報了省級項目,在四大環節無人化作業之外,延伸配備智能灌溉、實施測產等設備,讓無人化農場再前進一步,大大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未來,生產者往往在辦公室通過一臺電腦、一部手機,就能掌控作物生長、田間管理、收割情況等,實現“穿著皮鞋也能做農業”。
把一個個應用場景鏈接到全產業鏈,實現農業種植全程的精準化、標準化、集約化、高效化,離不開市場的強力助推。在智慧農業博覽會現場,江蘇叁拾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衛民向記者介紹了智能灌溉閥門、投喂冰鮮魚無人船等一系列智能化裝備,以及從種植到銷售的智慧農業解決方案。南京市農業農村局黨委委員、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總隊總隊長李明水對此頗為感慨。
他回憶,6年前,南京市首次舉辦智慧農業博覽會,當時智慧農業發育程度低,展會主要依托政府拉動企業來參展。而到今年,農業農村數字化市場已經展現出蓬勃生命力,本屆智慧農業博覽會約140家企業主動報名參與。
“早些年,企業的信息化研發主要應用于工業領域,農業是被忽視的,也就沒有適合的應用場景,不僅要價高,而且水平有限。近年來在政府的推動下,不少原本聚焦工業的物聯網企業開始不斷涌入農業農村領域,開發場景越來越多,更多農業主體主動接觸數字化產品。”李明水說。
基層治理迎來新模式,網絡信息編織“數字鄉村”
科技不僅延長了農業數字化的長度,還拓展了農村數字化的寬度。
“有什么困難,您直接用這個手環喊我就行!”這是永寧街道東葛社區網格員朱澤明對李德有說的。97歲的李德有是獨居老人,也是村里的重點關注對象之一。為了能及時回應其需求,社區征得他同意后在其客廳安裝了監控設備,還安裝了一鍵呼叫報警裝置,為其配備的智能手環可以語音呼叫網格員和平臺中心。“疫情期間出行不便,老人家就通過微家服務聯系到網格員,網格員直接買菜送上門。”東葛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曹偉說。
東葛社區是農業主導型社區,下設15個居民小組,有3000多人,由于管理和服務水平沒跟上,基層工作者往往處于“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工作狀態。
“鄉村第一線,治理最末端。”這是社區數字鄉村綜合治理平臺上的一句標語,也是曹偉的心里話。2020年浦口區作為南京市唯一入選的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開始探索新型農村社區數字鄉村治理機制,這迎來了轉變。
記者在東葛社區的數字鄉村綜合治理平臺上看到,屏幕上動態展示社區內的人、事、地、網格等各類數據。監控大屏每30秒輪換一次監控點位,71個監控探頭遠程巡查,環境監測、疫情管控、防汛抗旱等信息清晰呈現。這是社區的“鄉村大腦”,可以“一圖知全貌”,以數據說話,讓基層減負,為鄉村治理進程增效提速。
社區還構建移動應用居民端,包含辦事指南、幫辦代辦、訴求反饋等服務內容,打通為民服務通道。“基層負擔過重、居民訴求上報渠道少,這是鄉村治理中的普遍問題。現在,居民可以在線上及時查看所有社區公告,反映的情況也可以第一時間上傳到我們平臺,得到及時處理。”
目前,浦口區已經搭建完成浦口數字鄉村大數據可視化決策指揮中心,整合區內47個相關單位涉農數據,數據量4000余萬條,為浦口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數據底座及決策依據。去年11月,浦口區國家數字鄉村試點以優秀等次通過省中期評估。
浦口區正是南京市乃至全國數字鄉村建設的先行者,農業農村數字化的美好畫卷正在南京的土地上徐徐展開。根據近日南京市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十四五”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建設的實施方案》,到2025年,全市數字農業農村發展水平達到70%以上,為實現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提供有力支撐。